当前位置:

中新天津生态城——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样本

来源:津滨网 编辑:刘艳芳 2018-09-13 16:11:34
时刻新闻
—分享—

  渤海之滨,蓟运河畔,有一座从盐碱滩涂蜕变成绿意盎然、宜业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绿色蝶变”,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记者从9月12日召开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建区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年来,生态城大胆创新城市管理,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超前建设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居民福祉,树起了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样本。

  创新城市开发模式 打造共享城管体系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生态城从指标体系入手,创新模式,为其它地区城市开发管理提供了“生态城经验”。记者了解到,生态城在建设之初,中新双方专家团队就联合编制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共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率先用定量的方法明确了生态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根据指标要求,生态城在全国率先采取“多规合一”方法编制了总体规划,统筹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目标,并落实到空间和土地上,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据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介绍,为持续发挥指标体系对生态城新时代建设的引领作用,目前生态城正汇聚中新两国团队力量编制指标体系2.0升级版,预计9月底正式发布实施。

  为了权责更明确地进行城市开发,生态城组建了中方投资公司和中新合资公司两个开发主体,中方投资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储备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合资公司主要承担“一路三水”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项目开发。其中,投资公司又组建了12家专业化公司,形成了水、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一体化运作模式,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运作效率,这一模式在全国城市建设经验交流会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除了建立投资公司与合资公司,生态城通过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了市场化主体参与城市运维管理新模式。针对城市管理运营标准化建设,生态城制定了包括道路、桥梁、公园、场站、水面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规范化、养管常态化。推进公共数据软件平台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级、共享型绿色数据中心、通信管网、数据汇聚平台、视频监控服务平台、网上审批平台等,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提升了服务效能。建设了“政社互动”机制,管委会负责同志每月定期与居民见面沟通情况,及时回应居民关切。开发了互联网“民情系统”,居民通过该系统及时反映社区管理、民情民生等方面的问题,搭建了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精心呵护生态环境 健全资源利用体系

  回溯10年前,生态城还是一片盐碱荒滩。而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让生态城走出了污染场地治理和盐碱地改造利用的新道路。据王国良介绍,生态城彻底治理了2.56平方公里积存40余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形成了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治理技术获得27项国家专利,治理方案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通过盐碱地土壤改良,本地适生植物比例达到70%。建成永定洲生态湿地公园等多个城市主题公园,精心布置道路两侧和街角景观绿化,实施蓟运河故道等景观工程,形成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绿化覆盖率达到50%。完整保留区域湿地,预留鸟类栖息地,百余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集河道、湖面、草地、湿地、海滩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格局,城市吸引力逐年攀升。

  除了生态环境,绿色建筑也是生态城优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生态城所有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实施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标试点,45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同时,积极开展被动式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试点。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全国多地得到推广。

  在资源利用方面,生态城建立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住宅项目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光伏发电量达到1300万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占生态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借鉴新加坡经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了遍布全域的雨水收集系统和蓄水池,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比例达到50%。在我国率先建设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示范工程,形成了分类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生态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获批“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超前建设公共服务 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公共服务方便与否是影响居民福祉的重要因素。生态城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优质化、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王国良表示,生态城实施“公共服务牵引发展战略”,大规模建设教育、卫生、体育、社区中心、社区公园等民计民生设施。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引入南开中学等10所优质中小学和13所全国知名的幼儿园,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建立“家庭医生—社区医院—综合医院”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建设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结构,每个生态社区建设集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社区中心,集中配置社区管理、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形成了500米半径便捷生活圈。按照保障性住房达到20%的指标要求,规划建设2万余套公屋。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建设初期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提升了区域吸引力。

  生态城区域内开通免费的清洁能源公交,目前已开通4条线路,实现区域内公共交通出行全覆盖,月均发车达1.2万车次。按照慢行优先理念,规划人行步道和小区绿道235公里,人行步道和小区绿道的密度远远大于机动车道密度。目前,建成区范围内,慢行系统已将居住社区、商业设施、景观开敞空间等城市功能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遍布全域的慢行网络。按照“窄路密网”理念,实现了小街坊、密路网的格局。规划道路占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达到世界先进城市道路面积率水平。

  为了让居民既能安心居住,又能实现就业,生态城专注发展文化、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动漫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生态科技园等多个载体。积极引入中国核工业大学、环境监测研究所等大学院所,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生态城注册企业已达7083家,注册资本2476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91%,向着宜居宜业新城的方向不断迈进。

来源:津滨网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湘江新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