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0月26日讯(记者 秦楼 通讯员 刘尚文)一块水患之地,何以演变成一方诗意家园?一片城中绿意,何以进化成一座梦想之城?
洋湖国家湿地公园往日今昔巨变。摄影 卢七星
洋湖湿地的嬗变,不仅仅关乎生态修复,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环境改造,也不仅仅着眼软件、硬件的城市升级。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它关乎一处山水、一隅家园、一个时空的有机转变,它见证并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一个与水有关的话题,也是一个与城有关的故事,更是一张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考卷。
在洋湖湿地建成十周年之际,我们一起探寻嬗变密码。
水的蝶变
洋湖之胜,首在于水
时光倒转十年,洋湖湿地是另一副模样。
一句俚语,“洋湖好大丘,十年九不收”,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航拍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摄影 辜鹏博
洋湖湿地古名“瓦官口”,为靳江入湘江口的湿地,后发展成为湘江的泄洪区。上世纪70年代,这里逐步变成了长沙近郊的蔬菜基地和人口杂居区。因大量人工种植韭菜和大葱,挖塘养鱼导致自然植被损失殆尽,水系破碎不堪。同时,含浦、坪塘和洋湖片区每天产生的约3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湘江,严重影响了长沙市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也严重威胁着湘江的生态安全。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从古之治水,到今之抗洪,如何改造和利用水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2011年4月,洋湖湿地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洋湖的建设者们并没有急于投入“治水”,而是先尝试着去理解这片水域,用未来的视角,决定当下的行动。
经过前期翔实的调研和周密的科学论证,洋湖湿地确定了生态治污和水生态修复的工程思路。
“生态治污”和“水生态修复”,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却非常不易。
生态治污就是通过建设和设置滤石滩、生态拦截、沟颗粒分离器、生态围隔仿生水草、立体生态浮床、水生植物和喷泉曝气机等设施设备,达到对再生水厂中水的深度强化处理和城市雨污水收集处理的目的。
而水生态修复则是通过浮游动物投放、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投放、微生物菌剂投放等措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净水生物链”,形成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长效保持机制。
不再是简单的挖挖修修,缝缝补补,不再是给风景“涂脂抹粉”,给建筑“穿衣戴帽”。在我看来,这项工程的核心要义其实不在于它的科技含量,而是它怀着一份真诚的敬畏,以自然为师,带着这份敬畏,洋湖的建设者们一头扎了进去,一干就是数年。
数据可以证明成效。借助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手段,洋湖湿地逐步“退塘还湿”“退城还林”,改造河流和湖泊湿地近110公顷,沟通近50个小型沟渠和水塘,修复41公顷水体生态修复区,改造缓坡岸带近14公里,完成近自然原型水岸7公里;人工恢复和营造植被类型62个;恢复栖息林65公顷,生态系统不断健全。
数年之后的洋湖湿地,水系联通、生物多样,汇集动植物1800余种,绿化覆盖率超过90%,负氧离子含量超出中心城区6倍多,每年可固定吸收二氧化碳量约6500吨,可调蓄洪水120万立方,成为长沙真正的绿肺、绿肾和绿芯。
充分发挥湿地的净化作用,通过湿地内雨水花园、生态草沟、人工浮床、新型潜流湿地打造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构建,对片区内近12平方公里汇集的雨水进行净化。通过构建 “MSBR生物处理+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的水环境治理和循环利用系统,将周边片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排入湘江的水达地表水三类水质,既避免污水流入湘江,又保证了湿地的生态补水。
目前洋湖再生水厂规划日处理污水12万吨,满足周边5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也满足了湿地日常的生态补水和洋湖片区园林灌溉等中水使用需求,实现了对湘江的“污水零排放”和“净水零索取”。
市民在公园里游玩。摄影 辜鹏博
建设者的辛劳终有回报。2013年底,洋湖国家湿地公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底,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并于2019年底成功迈入“国字号”。
如今,漫步在洋湖国家湿地公园,春看桃红柳绿,夏闻荷花飘香,秋赏芦花飞舞,冬见红叶尽染,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城的交响
城中有湿地,湿地渐融城
按照规划,作为长沙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示范区之一,洋湖生态新城片区总规划面积1000公顷,片区定位是集酒店、办公、商业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基地和与之配套服务的生态湿地公园、绿色宜居社区。功能分区包括400公顷的湿地公园,160公顷的总部经济区,440公顷的生态宜居区。片区规划总人口约16万,同时还将吸引大量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流动人口,最终建成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圈为驱动器,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型新城区。
缥缈仙境是我家。摄影 高兴建
洋湖湿地片区背枕岳麓山系,山环;水绕,区位四通八达临近大学城,科教优势明显,地块整体拆迁量小,拥有市政设施和路网重新规划的后发优势。经过认真思考,开发这片新城区的几个核心理念渐渐清晰:生态优先,交通先行,产城融合,人文未来。
生态优先,不仅牵涉到投入产出的平衡问题,还牵涉到技术处理的问题,要用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还要能够实现生态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这条路,洋湖人走得艰难,却很坚定。
秉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洋湖湿地大量就地保留原生树木、荷塘、堤渠,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风貌,充分考虑到建筑与自然、文化的相协调。园区内广泛采用“被动式节能建筑”、生态停车场、生态边坡等生态技术,大规模使用可再生材料,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00吨,节约用电2.1万千瓦时。
交通先行。洋湖湿地一开始就从一个未来城市中心的战略高度来进行多层次的交通体系构建,不但要打通与长沙大交通体系的对接,还要结合区域的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等进行内部交通网络的搭建,甚至包括街区内的道路景观体系的构建。
产城融合。为了将这个片区建设成为长沙最值得期待的片区之一,洋湖湿地的发展不仅充分考虑产业集聚,还竭力加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引入长沙市最好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医院、消防站、垃圾站、厕所等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社会配套。
截至目前,通过引领绿色智慧产业的导入和发展,提供两型配套服务,洋湖生态新城已引入省建筑设计院、宜家家居、卓伯根、龙湖等文化创意总部和商业巨头,并依托洋湖湿地景区,持续提升片区人气。
洋湖国家湿地公园。摄影 邓泽林
一个具有鲜明绿色智慧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创意文化总部经济区正在形成,它不仅将成为一张湘江新区的新名片,也将成为长沙乃至湖南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和城市会客厅之一。
从水浊水污到水清水甜,从任性江河到水利百姓,洋湖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不仅形成具有标志性、文化性的城市水域景观,还开发了人文、休闲、旅游等资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人居的良性互动。一片未来水世界,正在撑起一座梦想之城。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秦楼
编辑: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