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集政
曾经多次到访少奇故里炭子冲,知晓炭子冲地属花明楼镇,却不知花明楼村为花明楼镇驻地,镇因楼名,村因镇名。2024年初夏时节,专访花明楼村,村党总支书记陶湘黔说,2005年,原荷叶、金湖、西湖三村合并为花明楼村,2017年再与双树村合并,村域面积22.7平方公里,村民9000余人。
提起花明楼,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陡增一分文气与诗意。陆游借用“柳暗花明”,形容逆境变坦途的美好心境。花明楼镇党委委员焦胜勇说,花明楼的来历,清同治《宁乡县志》有“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的记载,取明代大儒王阳明《传习录》里“此花颜色一时明白”之意,遂将其子攻读之楼命名“花明”;因此地山重水复,衔柳暗花明之景,故地名依楼名,曰“花明楼”。
面对这蕴含着诗人灵思与贤哲才气的花明楼,不由联想唐代诗人王维的“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还有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两位诗人都巧妙地借用“柳暗花明”,描绘出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美好春景。心想:不知这位昔日“齐公”是哪个朝代的?如果是陆游之前的,应该是仰慕王维、李商隐诗句中“柳暗花明”的意境而命名,假若是王阳明之后的,就不知受1其中某人的启发,或者兼而有之。
这样想着,便欲知这位“齐公”是何地何许人也。据陶子林先生的《“花明楼”地名由来考》,子林先生通过查找当地族谱,查阅旧《宁乡县志》及走访当地老一辈,发现县志中毫无此齐公的记载,基本认定“花明楼”之名于1932年由民国元勋周震鳞(1875—1964年)所取。
花明楼镇在清代时期大地名称双江口,为五都。嘉庆年间,振威将军陶鸿翽在祖业地修建宅屋,名“花门楼”。光绪年间,聚山罗氏在“花门楼”西边购地建宅。1930年,石家湾靳江学校校长杨剑雄与多位靳水乡贤商讨,购罗宅地及水田建新校,1932年新校落成,经请示周震鳞,命名名“花明楼”,这是“花明楼”地名的开始。令人遗憾的是,此楼于1981年拆除。
据1941年《宁乡县志》载“……自县立第三高小学校停办后,靳江人士谋学子升学便利,就花明楼校址,组设湖南私立靳江中学,呈准教育厅备案……”这是《宁乡县志》最早关于“花明楼”的记载。曾任私立靳江中学第一届董事长的周震鳞,将“花门楼”改为“花明楼”,构思巧妙,富有诗意。
花明楼镇民国时为芳储乡,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名称也几度更改,1956年才定为花明楼乡,此后几经演变,1992年由花明楼乡改为花明楼镇,1995年朱石桥乡、杨林桥乡并入花明楼镇。子林先生以民国五年(1916年)“宁乡驻省中学同学录”佐证,“同学录”中刘少奇(刘卫黄)家地址为“五都南塘炭子冲”,当时无“花明楼”地名。
花明楼之名,不管是仰慕王维、李商隐、陆游诗句中“柳暗花明”的意境而命名,还是受王阳明《传习录》中“花明”之意启发而命名;抑或是“昔有齐公课其二子于楼中攻读”而命名,还是民国元勋周震鳞将“花门楼”改名为“花明楼”,那都是追求改变、向往美好之意,愿此地山长青,水长秀,地长灵,人长好。这一美好愿景在新世纪新时代已成为现实。
花明楼村素有“非标螺丝之乡”的美誉。陶湘黔介绍,花明楼村传统非标机械制造产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原有40余家小规模企业,主要为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经营,生产制造非标准化(非国标)机械零配件,为中联重科、三一、中车、格力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也就是常说的“代工厂”。
随着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大批量订单的生产需要。2019年,花明楼村经过充分研究,决定依托非标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及区位优势,利用淘汰落后产能的红砖厂退出的50亩工矿用地,以土地入股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建设非标机械制造基地(一期)。
来到非标机械制造基地,基地内已建成4栋标准化厂房和1栋综合楼,以及公共食堂、员工宿舍等配套附属设施。陶湘黔说,基地一期总投资5600万元,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引进宁花机械、壹佰炬子、一百重工、金岳机械等7家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入驻,其中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家。
走进宁花机械有限公司,厂区内员工正在忙碌生产。公司负责人介绍,宁花机械成立至今,主要从事汽车用非标异形零部件,生产模式是“看单炒菜”,订单要什么就生产什么。2022年,公司投入400多万元,购买设备、研发产品,成功研发并生产出适用于工业缝纫机的油泵。有了拥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企业生产发生质的飞跃,一套生产设备为公司年增产值600万元。2023年公司加大投入,扩充生产线,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
宁花机械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而湖南金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则是名副其实的“外来户”。金岳机械主营矿山用天井钻机,并提供矿山救援等服务,自2021年进驻基地后,经过安装调试,2022年生产步入正轨,实现产值5000万元。2023年企业发展再上一层楼,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实现产值过亿元。”公司总经理潘志勇满怀自信。
“基地建设,不但增加本地税收和集体经济收入,更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带动村民增收。”陶湘黔说,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0万元,更重要的是,基地建设引导镇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资兴业。现基地用工及配套提供服务300多人,大部分为本地村民,村民一年增加收入800余万元。
在加快发展传统非标机械制造产业的同时,花明楼村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旅结合的农业服务业,注册成立“宁乡市花源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土地合作社成员,在获得保底收入的同时还能参与利润分红。宁乡辣美椒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湖印象生态农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宁乡辣美椒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回乡大学生贺小贞、肖胜蓝夫妇创建。“贺小贞、肖胜蓝不仅是花明楼村回乡大学生创业的优秀代表,也是花明楼镇青年创业的榜样。”花明楼镇镇长周曙说。辣美椒甜种植基地面积300余亩,主要生产秋延迟辣椒以及原种青椒,实现秋冬季辣椒规模化生产,将长沙地区的辣椒延迟到过年时节上市,并创新发展了越冬辣椒早春再生栽培技术,实现湖南地区辣椒周年生产,有效解决城镇居民对秋冬本地辣椒的需求。
辣美椒甜种植基地累计投入450余万元,现有员工15人,季节性临时用工32人,辣椒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辣椒种植业,人均增收3000多元。公司注册商标“辣美椒甜”“肖胜蓝”,产品已获绿色认证,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专利2项。肖胜蓝因此荣获“湖南省十佳农民”称号,入选全国家庭农场示范案例。
西湖印象生态农庄由村民肖建友于2019年建成投产,主要经营范围有正餐服务、预包装食品零售、内陆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活动、农副产品销售。农庄建筑为徽派建筑风格,与整体景观环境相协调,主要菜品原料来自农庄自产或周边农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能同时接待200人以上就餐。
农庄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农业景观化,开发民宿好休闲旅游,农庄拥有餐饮区、住宿区、观赏小区、垂钓区、冬枣基地、亲子游等休闲体验项目。走进农庄,发现4年前曾陪同外省市政府同行来此参观考察。陶湘黔说,农庄年接待人数1.5万余人次,年总收入300万元左右,是远近闻名的特色生态农庄。
行走在西湖印象生态农庄旁宽敞整洁的西湖大道上,禁不住感叹如今的农村道路比起城市道路,无论道路质量还是绿化美化都毫不逊色。“西湖大道原来只有两三米宽,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大车运输农资很困难,因为路上颠簸,有些农产品运出去后都变形了,既不好看,更影响销售。”陶湘黔说,西湖大道是花明楼村的产业大道,道路两边串起了周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于是争取上级支持,将3.5公里长的西湖大道打造成为“农村四好公路”。
“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而道路先行是一大法宝。”镇党委书记颜志强说,花明楼村能够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加大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完成西湖大道、滩上、细毛塘、张家冲等道路建设,是其中重要因素。路畅才能“聚”人,人“聚”才能兴业。近年来,花明楼村陆续有近百名年轻村民回到家乡就业创业,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目前,花明楼村正在积极打造“三产融合示范村”。
农村道路修的是路,美的是村,连的是心。花明楼村坚持“产业围着屋场铺,屋场围绕产业建”的宗旨,把修路摆在屋场建设的首要位置,用好政策和资金,成功打造了黄田港、西湖、花塘咀“三连片”美丽宜居村庄,村级面貌焕然一新,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陶湘黔说,晴好的日子,每当夜幕降临,西湖大道旁的西湖广场就像打开的启明灯,照耀方圆数公里,汇聚上百人,跳广场舞、打篮球等,极大地丰富附近村民和园区职工的文化生活。
来到花明楼村,自然要登花明楼。焦胜勇介绍,花明楼高33.02米,共5层,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响起。楼内展品丰富多彩,从古代的书画、陶瓷、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到近代的文献、照片,让人流连忘返。
花明楼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个绝佳观景平台。站在楼上,四周景物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周曙说,春秋时节的花明楼更是美不胜收,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秋天层林尽染、金黄一片……不禁心驰神往。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吴戍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840/61/1403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