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人社部创业导师调研组走进长沙留学人员创业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通讯员 张鹏 长沙报道
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个国家级孵化平台以耐心陪伴,助力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乘风破浪。
9月9日,人社部创业导师调研组走进长沙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长沙留创园”),在成果展厅内,一组数据引发专家团关注和热议:累计孵化企业超5000家,培育三诺生物、圣湘生物等12家上市龙头企业,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1000余名……
从2002年银盆南路火炬城M0基地的起步探索,到如今13个基地联动、60万平方米载体的规模布局,20多年时间,长沙留创园如何以“全周期陪伴”成为企业成长“加速器”?
空间陪伴:从“临时办公点”到“产业生态圈”
“2002年那间临时腾出的办公室,是三诺生物扎根的起点。”谈及企业初创岁月,三诺生物董事长李少波仍记忆犹新。彼时,刚起步的三诺生物正为找不到合适办公场地发愁,长沙留创园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从银盆南路火炬城M0基地调出办公空间,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三诺生物动态血糖仪生产线。
这份“雪中送炭”的空间支持,成为三诺生物快速成长的重要基石。在园区的陪伴下,三诺生物2012年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生物传感器第一股”。如今,三诺生物在糖尿病检测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五、中国第一,产品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突破30亿元。
类似的“空间护航”故事,在长沙留创园不断上演。
2020年,湖南大科激光计划入园时,遭遇了“空间适配”难题——园区内合适的低层生产空间已基本饱和,企业只能选择高层区域作为生产车间,但激光设备体积大、重量沉,常规电梯无法满足运输需求。
大科激光生产车间。
“当时就怕因为场地问题错过市场窗口期。”大科激光联合创始人康磊回忆,园区得知企业困境后,当天便成立专项协调小组,从货梯选型、施工审批到现场改造,全程主动对接住建、消防等部门。最终,仅用90天就完成了车间装修、设备安装调试及货梯配套全流程工作,让大科激光顺利投产。
如今,长沙留创园已从最初的单一基地,发展为麓谷科技创新创业园、西湖科创园等13个基地联动的格局。6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内,不仅有办公、研发、生产场地,还配套了人才公寓、健身房、路演中心等“一站式”设施。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孵化培育5000余家科创企业,除了三诺生物、圣湘生物等12家上市企业,天仪研究院、大科激光等一批企业估值也突破10亿元,成为湖南科创版图的“生力军”。
服务陪伴:从“普惠政策”到“定制方案”
“就是这里了!”2019年,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团队在考察多个园区后,最终选择落户长沙留创园。这支源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当时正全力攻关柔性外骨骼机器人核心技术,试图突破传统刚性结构局限,而长沙留创园的“定制化服务”,成为打动他们的关键。
“园区招商团队不仅主动上门讲解湘江新区对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扶持政策,还针对我们‘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的核心需求,量身定制了技术、资金、资源全周期支持方案。”优龙机器人创始人熊军介绍,在技术研发阶段,园区帮企业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成立人机共融联合实验室,加速核心技术迭代;在产能升级阶段,支持企业将办公研发空间从初期不足200平方米,拓展为近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在市场拓展与融资环节,园区持续提供人才引进、政策申报辅导、融资渠道搭建等服务。
优龙机器人已成长为国内柔性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企业。
如今,优龙机器人已成长为国内柔性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企业,其研发的第三代产品实现“刚性辅助”到“肌肉动力赋能”的技术跨越,产品覆盖全国多家头部医院并远销海外,2025年5月还完成数千万元级战略融资,计划打造中国最大的人机融合机器人生产基地。
“从200平米到2000平米,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企业从‘研’到‘产’全链条能力的质变。”熊军感慨道。
为让服务更精准,长沙留创园还投入运营了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引进工商财税、知识产权等专业智库专家,为企业提供“面对面”问诊。“从政策申报到合同规范,专家能帮我们少走3个月弯路。”深耕网络安全领域的展通科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仅智库服务一项,已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0万元。数据显示,园区智库服务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达930万元。
创业导师为企业提供指导。
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园区还打造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房租补贴,累计为105家企业兑现376万元;为成长期企业对接产业链资源,如帮助专注金属爆炸复合材料的方恒新材,通过园区牵线拓展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跻身全球顶级技术行列;为成熟期企业搭建市场对接平台,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业务。
这种“按需供给”的服务模式,让企业从“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大大减低试错成本。
资本陪伴:从“应急输血”到“生态造血”
“2015年那笔融资,是圣湘生物的‘生死线’。”回忆起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圣湘生物负责人仍心有余悸。当时,企业因研发投入大、市场拓展慢,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长沙留创园得知情况后,迅速联动金融机构,通过创业融资服务为企业对接专项贷款,帮助其渡过难关。
此后,在园区的持续资本支持下,圣湘生物抓住行业机遇加速发展,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如今已成为全球分子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年产值超60亿元,产品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活水是科创企业成长的关键养分。”长沙留创园金融服务部负责人介绍,园区构建了“直接投资+间接融资+融资授信”三维金融服务模式: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通过自有基金给予天使投资,降低企业初期融资门槛;对成长期企业,对接PE/VC机构,助力企业完成股权融资;对成熟期企业,联合银行、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授信,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截至目前,园区管理基金累计出资4.75亿元,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模式,成功撬动20余倍社会资本,总额逾80亿元,为数百家企业注入发展动能。
天仪研究院从技术研发到火箭发射,每一步都有园区的资金护航。
天仪研究院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这家国内商业SAR卫星领域的开拓者,在园区融资支持下,已成功发射“海丝一号”等38颗卫星,其卫星因“更轻薄、更智能、更便宜”打破国际垄断,荣登2023胡润全球猎豹企业榜单。“从技术研发到火箭发射,每一步都有园区的资金护航。”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表示。
生态陪伴:从“政策洼地”到“人才高地”
“2小时回复、1天内解决”,这是长沙留创园对企业诉求响应的承诺,也是园区服务效率的真实写照。
为让服务更精准,园区还建立了以“研发投入、人才数量、创新平台”为核心指标的“星级评价体系”,根据企业星级提供差异化服务,让优质资源向高成长性企业倾斜。
人才是科创发展的核心要素。长沙留创园通过搭建“海外引才平台+本土育才体系”,已累计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1000余名,其中包括32名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园区不仅为留学人员提供创业补贴、人才公寓等保障,还搭建了“留学人员联谊会”“技术沙龙”等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本地创新生态。
“这里不仅有政策支持,更有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一位从刚走出高校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表示,园区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难题,这种“产学研用”协同的生态,让他能心无旁骛搞创新。
长沙留创园先后获得“2024年全国孵化竞争力第六、中部第一”等荣誉。
凭借优质的创新生态,长沙留创园先后获得“2024年全国孵化竞争力第六、中部第一”“湖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A等级”等荣誉。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孵化+投资+产业’服务链,为湘江新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添砖加瓦。”长沙留创园负责人王军表示。
从一片创业苗圃到科创“丰产田”,长沙留创园用20余年时间证明:科创培育不是“一次性输血”,而是“全周期陪伴”。唯有以“空间”解企业安居之困,以“服务”破企业发展之难,以“资本”注企业成长之力,以“生态”筑企业创新之基,才能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娟 张鹏
编辑:吴戍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43/55/1527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