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楼刺破云端处,街巷烟火温暖如初;万亿产业轰鸣时,创新种子逐步萌发。红网联合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共同推出《湘江相对论》系列报道,以数组“相对论”,在看似对立的命题间,捕捉湘江新区十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张力与治理的智慧。
湖南湘江新区上演了一场场从内陆到沿海,从沿海向内陆的“双向奔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长沙报道
超过3000万只电表在海外稳定运行,产品出口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建立超60个办事处、4家生产基地……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海外电能表市场的企业,威胜集团现已成为世界感知“湘江智造”和“中国标准”优势的一大窗口。
全球四大技术转移科创服务机构之一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接连落户全省首个德国中小企业总部聚集区,“德国技术+湖南制造+全球市场”的开放体系正在湖南湘江新区加速形成。
出海去!中联重科、红太阳光电、三诺生物等本土企业扬帆远航,“湘江智造”声量放大,国际“朋友圈”越拓越广。入湘来!德国巴斯夫、瑞典宜家、日本永旺等一大批优质外企纷至沓来,促进的是今天的投资,提升的是明天的产业能级,培育的是未来全球竞争力。
不沿海、不延边的湘江新区上演了一场场从内陆到沿海,从沿海向内陆的“双向奔赴”。
“出海”,扬帆的破局之道
在全球产业转移和经贸合作的“拉力赛”中,头部企业走出一条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再到“产业出海”的发展路径。
2024年,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出口印尼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中联重科600吨级设备交付雅加达客户,成为中联重科突破海外市场的又一里程碑。
在产品出口之外,中联重科还加速“产业出海”,已完成全球研发制造网络的战略性布局,在意大利、德国、印度、墨西哥、白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美国8个国家建成11个海外生产基地,形成涵盖8大类、32个系列的生产体系。借助强大的产业优势,2024年中联重科海外收入创下占比过半的历史性突破。
中联重科加速“产业出海”。
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带动效应下,中联重科、星邦智能等新区龙头企业产品畅销海外,头部企业实现较快增长。
同样在印度尼西亚,圣湘生物与当地合作共建的本地化工厂,正在加速下线印尼人民用得起、用得好的医疗产品。从单一产品到系统方案,圣湘生物形成集试剂、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分子实验室共建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医院和实验室;从“中国血糖仪普及推动者”到“全球领先的糖尿病数字管理专家”,三诺生物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血糖仪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和研发突破,完成了血糖监测点线面的布局……
三诺生物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血糖仪企业。
如果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让制造业企业成为海外市场的“风云人物”,“后起之秀”跨境电商企业则专注“小而美”赛道,一步步“俘获”海外用户的心,成为新区外贸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被称之为“非洲版淘宝”的Kilimall平台已成为东非本土领先电商平台,这是第一家在非洲设立海外仓、第一个在非洲实现物流当日达、次日达、第一个在非洲实现100%在线支付的中国电商平台,新区企业非拓信息走的是一条“首创突围”之路。
从一块小小充电宝切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安可创新,区别于大多数同行,利用亚马逊的用户评价和评分数据,反向指导产品设计和迭代,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2亿用户,牢牢占据中国智能硬件出海品牌的领先地位。
Kilimall平台已成为东非本土领先电商平台。
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抱团“出海”,也带动“湘江智造”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为湘江新区迈向全球化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入湘:争相布局为哪般?
对于外资外企来说,布局湖南、“牵手”新区,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2021年,世界知名化工企业巴斯夫牵手杉杉新能源,在湘江新区成立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这是湖南当年引进的最大外资投资项目,也被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德方代表贝铭凯形容为“一次完美‘联姻’”,借此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截至2024年,巴斯夫在全球有11个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其中4个在长沙;在全球有4个电池材料研发中心,其中规模最大的也在长沙。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巨头德国舍弗勒签约新区,助力长沙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第一城”;德国卓伯根集团在洋湖打造集卓伯根MALL、德国风情街、德系精品公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这些跨国巨头并非简单落子,而是在新区构建起“欧洲研发+长沙智造+全球销售”的创新生态。
德国中小企业总部聚集区在新区不断成长。
作为湖南省全球招商顾问的德国人庞哲看来,随着德国中小企业总部聚集区在新区的不断成长,未来,德国企业可通过与长沙企业合作打入中国市场,而长沙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德国企业合作更进一步地打开海外市场,从而促进中德企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项目来了、资金来了,高端海外人才也来了,发展要素汇成一江春水。
2024年5月,英中商业发展中心湖南代表处在湘江新区揭牌,同日举办的英国—湖南湘江新区工业创新企业交流会上,9家知名英国知名企业来湘寻缘;7月,“全球研发 湘江出发”湘江科学行活动举办,36位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创业团队的海外青年科学家走进湘江新区,24个项目路演寻商机……一批批英国、德国、匈牙利等海外朋友走进来,考察新区、洽谈合作,加入新区“朋友圈”。
为不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对外交流创新、积极打造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国际人才服务之家顺势成立,建立专家库、项目库、人才库等信息资源,提供人才引进、评估、对接等服务,向海外人才展示新区产业氛围以及生活环境,通过线上平台为引进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资讯,加快打造海归人才、外籍人士在湖南的新创业乐土。
内与外的辩证:张开“双翼”,坚定站上“世界前台”
在人才、资本、创新等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高质量“引进来”,大跨步“走出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国际循环的一体两面,是新区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双翼”。
在新区,开放是基因,是“内”与“外”的协同发展的映射。
在这样的基因之下,湘江科学城、湘江创智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崛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再创佳绩;城市文化不断沉淀,“岳麓山下好创业”“岳麓山下好读书”等城市品牌不断擦亮……这些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生态,不断将开放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威胜集团现已成为世界感知“湘江智造”和“中国标准”优势的一大窗口。
向内引,“世界经验”为我所用——德国卓伯根、德国舍弗勒等好项目、大企业引进来、留得住,赋能产业发展和区域价值提升;向外拓,“湘江方案”推而广之——华曙高科、希迪智驾、北斗微芯、三安光电、草花互动等本土企业链接全球,在竞争合作中培育新的增长范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新区企业“朋友圈”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7家,占全省新增数1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近800亿元,增长8%,总量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内”与“外”的协同发展,背后反映了企业对新区的“信心指数”。
新区不仅拥有产业基础、科创实力、政策红利、营商环境等“天时”的支撑。以产业为例,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多条产业链协同发展,“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厚实“家底”给予新区企业逐梦蓝海、走向世界的底气和信心,成为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力。
“长沙是中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之一,而德国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多‘隐形冠军’企业的国家之一,这种产业互补性意味着双方有巨大的工业合作空间,这是新区的一大优势。”来自德国中小企业总部聚集区入驻企业的评价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湘江新区引资引智引才向全球延伸。
在新区,更有无数干事创业者一颗颗赤诚炽热的心筑起的“人和”——坚定做企业最“铁”合伙人,加快链接全球资源,助力新区引资引智引才向全球延伸。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积极引导生产型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加强生物医药产业等国家外贸转型基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缺人才、少资源等问题,新区加快搭建了涵盖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平台,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带领企业等漂洋过海,2024年,新区在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举办推介会43场次,组织民营企业赴境外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湘江新区侨界“双招双引”联盟成立,15个海外侨社团与湘江新区侨联签订双招双引协议……
奔向大海,拥抱大海,才有机会成为“大海”。在新区“海的模样”中,我们看到的是打破内陆城市开放发展的思维桎梏的鲜活样本。当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海外新兴市场成为“主场”,湘江西岸“入湘来、出海去”的全新叙事还将刷新。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娟
编辑:胡红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49/50/1496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