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忠欣
在影片《千与千寻》中,十岁少女千寻闯入奇幻世界,历经考验终获成长,导演宫崎骏用这样一场奇妙旅程为全球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挑战与学习的成长故事。
今日的湘江新区,同样十岁,风华正茂,也同样上演着一出现实版的“千与千寻”:出发的“千”,是政府与市场赋予的千般宠爱;寻来的“千”,是企业以专注回报厚爱,最终凝聚成三大千亿产业集群。
就像少女千寻在神隐之地的蜕变,湘江新区三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崛起,同样讲述着从“被选择”到“不可替代”的成长故事——唯有承载起“千般宠”的重量,才能扛起“千亿级”的荣光。
因宠而强:不逐流者的时代远见
十年来,湘江新区从无到有,如今集聚起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千亿产业集群,解码其突围历程,对产业的“千般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要“宠谁”又“如何宠”,是绕不开的问题。
“宠谁”?答案就在区域发展选择时做出的时代判断。
以工程机械集群为例,回看十年前的“产业潮流”,彼时房地产浪潮正盛,多地相继布局投身其中,但湘江新区却不慌张,立足工程机械“家底”,结合时代趋势,决心将视角延伸到房地产的相关行业,把目光瞄准这段基建发展的历史机遇,选择“宠”定工程机械这一实体赛道,既融入其中,又错位发展,既不盲目宠爱,亦避免同质化竞争。
赛道既定,“如何宠”之问随之而来。
政策,还是政策。近年来,湘江新区构建起“省级战略引导+市级专项支持+新区精准施策”的三级政策体系,探索出一条以政策协同推动产业协同的特色路径。通过创新实施“链长制”,由湘江新区管委会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配套出台《湖南湘江新区支持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一链一策一专班”机制,实现政策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这种政策组合拳,催生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整机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产业协作模式。目前,以中联重科、星邦智能等为龙头,湘江新区已汇聚近200家工程机械相关企业。
既不等靠要,也非一哄而上,蓬勃生长的千亿产业集群,正是对湘江新区时代远见的有力回应。
以强报宠:产业集群的时空梯度
湘江北去,江河的互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支持;江水的落差,产生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地理之外,汩汩江流里同样蕴藏着湘江西岸“千般宠”的产业智慧——打造产业集群的“时空梯度”。
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产业发展需求。但产业发展不应是“什么火,做什么”,而应是“适合什么,做什么”,相比追求“风口”,找准“接口”更显重要,用好产业优势,就能水到渠成。
十年前,湘江新区不囿于房地产发展浪潮,紧紧抓住基建发展机遇,毅然选择发展工程机械产业。但时代与产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数字经济与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湘江新区遵循产业新旧迭代的客观规律,深耕扶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让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间形成了“时间梯度”。
“时间梯度”下的产业集群,新兴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往往是“汝之成果”是“彼之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彼此赋能、互促共进。比如工程机械为新材料与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集成的平台,新材料的技术革新帮助工程机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能,信息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则为工程机械提供了“数字大脑”。
另一方面,则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内部的“空间梯度”。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水系之中,小河没水,大河也会面临干涸。同在一个产业生态中,“大”与“小”从来不是零和关系,而是“大手拉小手”。
如今,湘江新区三大千亿产业集群的产业内部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空间梯度”,为创新要素流动创造了天然通道,上游的原始创新带动中游的技术转化,下游的规模应用又反哺上游研发,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循环。
如在电子信息集群中,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内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正在运行,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上游算力“充沛普惠”,下游创新主体的研发效率“水涨船高”:山河星航的轻型运动飞机依托超算算力,对飞机气动特性进行全面高精度的仿真计算;中电数科基于5G网络全连接的数字化工厂拥有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线;新区内集聚麒麟、飞腾、景嘉微等1400余家企业……
空间梯度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路径。
比如普通车间如何进阶智能工厂,基础级、先进级、龙头级,拾级而上,作为工程机械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中联智慧产业城中的灯塔工厂,便为身后的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提供了前进方向,让想升级又不知如何做的企业有了“成长坐标”。
十年,千般宠爱终成参天大树,湘江新区三大千亿产业集群的成长,既是“因宠而强”,亦是“以强报宠”。从拒绝随波逐流到构建梯度生态,这里的每一份“宠爱”都精准浇灌在创新的土壤上,每一次“寻找”都坚定指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谭忠欣
编辑:胡红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55/56/154260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