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忠欣
“为何在湖南冒出中国南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一批全球领军公司?为何湖南会吹响打造全球研发中心的号角?”
2024年春,一位投资人在长沙参观学习后,在朋友圈中抛出一连串问题。在他看来,湖南在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气候、交通条件等方面,都不太有优势。
作为湖南全省科创资源最多、创新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湘江新区的先天境况亦如其所言,既无丰饶资源,亦非贸易枢纽,却在全球化浪潮中让“万里风”起,成就价值跃迁。
当年,王国维以“三重境界”喻人生,湘江新区全球征程的“万里风”,同样在十年内构筑起“三重境界”。
第一境:无风起浪,“独上高楼”的全球布局
湘江西岸企业“出海”的打法是清晰的:若求风起,必先“无风起浪”,在全球化版图上实现布局。
《孙子兵法》有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胜负见矣。”布局,其实就是一种谋略,任何一个布局的背后,目的都是第一位的,于商业而言,目的往往与需求强相关。
从工程机械到数字经济,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新需求浪潮,有些国家迎来消费升级的浪潮,也有资源匮乏的地区存在技术需求的浪潮。
比如,新区企业博深集团锚定中国企业身处“微笑曲线”低端这一产业困局,早在2014年就展开布局,以1.1亿美元完成对阿联酋阿治曼中国城的并购,创下湖南当年最大单笔海外投资纪录。如今,这里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采购交易集散中心。而在中东地区另一端,新区企业红太阳新能源则看准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于2019年在土耳其打造光伏全产业链,这不仅是红太阳新能源的“海外第一单”光伏全产业链项目,也是土耳其首个且唯一的光伏全产业链项目。
回看新区企业的“出海”记事,表面看是资本、产品、技术的跨境流动,实则是跳出“靠山吃山”的惯性思维后资源整合的反向胜利。
新区将全球痛点视为全球布局的坐标点,奥秘恰在于“无风起浪”的一体两面,“无”的是地域资源之桎梏,“起”的是全球视野之自由,在全球发展大局与时代潮流中找准定位、抓住机遇、实现布局。
第二境:乘风破浪,“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全球探索
诚然,湘江新区也并非“白手起家”,既有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的天时,又有环长江经济带与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利,更有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与湘江科学城为代表的人和。
所以,没有哪个地方是完全“一无所有”,优势其实藏在“有”的家底里,只有懂得跳出地方看全局,才能将格局打开。但单凭企业之力,何以完成这场全球探索的“乘风破浪”?
湘江新区“万里风”起的又一突破,在于通过构建内与外的创新生态,实现“万里风”的质变升华。
无论是舍弗勒签约新区助力长沙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第一城”,还是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接连“牵手”新区,这些跨国巨头并非简单落子,而是在新区构建起“欧洲研发+长沙智造+全球销售”的生态,这不仅实现了技术、制造与市场的无缝衔接,更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让创新自然涌现。
在这样的生态中,新区以政府的“有形之手”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为境内外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市场的“无形之手”则充分发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内与外的协同、“两双手”的合作,使得新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让新区既“乘万里风”,又“破千重浪”。
第三境:迎风直上,“蓦然回首”后的全球认可
全球化浪潮推进至今,简单的要素叠加已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只有在机会来临时以产品与技术迎风直上,并让“风继续吹”,才能在万里征程中得到全球认可。
不久前,一则消息在消费电子行业引起激烈讨论。据报道,2024年,安克创新发放的员工奖金高达8亿元,年薪破百万元的员工达494人。
令外界艳羡的薪资背后,是这家成长于长沙本土的创新型企业十余年的全球化耕耘,如今它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累了2亿多用户,海外收入占比在96%以上。
越来越多像安克创新这样来自新区的科创之花在全球结出硕果,它们的发展历程不断印证着一个事实:中国的科技创新并非独善其身,而是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机遇,推动实现成果共享、发展共赢、全球认可。
十年来,从电表到血糖仪,从充电宝到光伏板,从电商平台到新兴材料,新区的“万里风”吹遍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2024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近800亿元。
湘江新区,得名于湘江,终拓于海外。万里风的“三重境界”不仅是一种发展智慧,更是一种面向全球化浪潮的区域发展哲学,新区以“无风起浪”布局全球,以“乘风破浪”探索全球,以“迎风直上”赢得全球,终抵“万山红遍”的壮阔境界。
来源:红网
作者:谭忠欣
编辑:余惠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