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迪智驾无人驾驶矿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熊晓宇 长沙报道
“有一天,我们要到火星上去挖矿!”
在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迪智驾”)的首次团建会上,“2号员工”刘洲脱口而出的这个愿望,至今仍在团队中回响。
眼下,火星尚未抵达,但梦想似乎已不再遥不可及——
在中国西北,年产1600万吨的大型露天煤矿中,设备轰鸣运转,尘土飞扬间,来自希迪智驾的56台无人驾驶矿卡,与500余台有人驾驶车辆协同作业,精准完成各项指令,创下了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无人驾驶混编纪录。
从火星到西北,在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马潍的讲述中,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矿山环境恶劣,通常存在一定危险性,对无人驾驶技术有着真正的市场刚需。但对创立初期的希迪智驾来说,“‘大肥肉’在那,却还吃不了”。
早在2018年,希迪智驾调研团队就深入考察了各类矿山,但彼时,团队尚在磨合,技术仍需积累。希迪智驾选择暂时沉潜,借助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国家智能网联(长沙)测试区丰富的测试场景,在重卡自动驾驶测试上打磨技术,寻求突破。

在中国西北,希迪智驾创下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无人驾驶混编纪录。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转机很快到来。
2020年,希迪智驾和江苏句容台泥水泥矿达成无人驾驶矿卡合作意向,对两台使用超过20年的老式燃油矿卡进行无人化改造,以验证自动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度。
“试题”摆在眼前,希迪智驾抓住了机会,智慧矿山团队不遗余力,在矿区驻扎完成攻关。最终,客户认可了技术和产品,当即决定购置14台全新纯电无人驾驶矿卡,全面采用希迪智驾技术方案。
2023年,在首届“链博会”上,希迪智驾14台纯电无人驾驶矿卡在台泥水泥矿山中作业的真实场景经由现场大屏幕直播,昭示着行业内首个全矿山无人驾驶项目从理想照进现实。一时间,业界轰动。
无人驾驶矿卡技术“跑通了”!经测算,纯电无人驾驶矿卡作业效率可达到有人驾驶的1.04倍,能耗成本最高可减少88%。
市场以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希迪智驾。马潍介绍:“今年矿山领域出现爆发式增长,已经拿到了446台无人驾驶矿卡的意向订单,目前正在陆续交付。”
这场与市场需求的“对话”,悄然映照着希迪智驾的“创造观”。
“我们不做‘追风者’,而要当‘造风人’。创造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没有创造就没法生存。”马潍紧接着指出,“但在什么时候被市场接受并且得到回报,这是‘创造’后面更重要的问题。”

矿区运输作业中的希迪智驾无人驾驶矿卡。
从创立之初,希迪智驾就秉持着“与智能驾驶共赴美好生活”的理念在赛道上疾驰。然而,站在行业风口未必意味着立刻通向“美好”的终点。
希迪智驾也曾在商用车和无人驾驶等赛道尝试。在讲述案例后,马潍给出了“创造”之后更关键的答案:要在与市场的不断碰撞中突破、优化、迭代技术成果,让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
业内人士常用“跑马拉松”来比喻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马潍说:“要跑好这场‘马拉松’,重要的是先做,然后要不断地打磨,找准真实的需求。”
这与湖南湘江新区血脉中流淌的“敢为人先”“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同频共振。
当时间回到故事的起点,湖南省政府的领导向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回乡创业。2016年,湖南湘江新区即以“拓荒者”的姿态,于全国率先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以18.96亿元的投资打造了国内模拟场景类型最多、综合性能领先的测试区,更以“产业雨林”的生态思维,为希迪智驾等创新企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周期支撑平台。

希迪智驾在江苏句容台泥水泥矿落地行业内首个全矿山无人驾驶项目。
如今在长沙,由希迪智驾助力升级的2000多辆智慧公交车、72条公交线路、139个路口,通过数据交互,实现了公交优先、快速通行,运行效率提升13%,为城市美好生活写下注脚。
湘江西岸,一场关于创新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正热烈上演。
希迪智驾从初创时的几十人,发展到450余人,获得专利授权330余项,参与制定50余项标准。同时,长沙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已先后拿下5块“国家级牌照”,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近400家,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希迪智驾助力升级的智慧公交车。

智能网联汽车。
“中国创新进入了崭新的篇章,年轻人的创新创业会成为主旋律,我希望利用积累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八年前,马潍怀揣着这样宏伟而朴素的期望,接受了李泽湘教授回国创业的邀请。
如今,希迪智驾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4.7%。曾谈到“要去火星挖矿”的刘洲也已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晋升为希迪智驾副总裁、智慧矿山事业部负责人,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或许,火星的地平线仍在光年之外,但在这片敢为人先的热土上,关于创造的传奇早已在现实中扎根。
来源:红网
作者:熊晓宇
编辑:贺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85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