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闻网11月5日讯(湘江融媒记者 周秋燕 通讯员 刘颖)11月3日下午,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四位平均年龄仅17岁的少年,站在“高新工匠讲坛”的聚光灯下,面向800余名师生与企业代表,重现了他们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土木建筑设计与管理”赛道夺金的精彩瞬间。
从市赛、省赛一路闯进世校赛舞台,这支由邓厚文、周俊杰、吴谦伟、王艺萱组成的团队,代表湖南省拿下了该赛道的金牌。而这场以“展世校赛金奖风采,育湘江少年工匠”为主题的讲坛,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成为一堂生动的“工匠精神”实践课。
古建斗拱“活”了起来:一场技术与文化的跨界修复
“我们不只是在做模型,而是在‘复活’一段历史。”金牌选手王艺萱在讲坛上动情地说。
比赛实景展示环节,智慧建筑专业团队还原了参赛项目——《智绘遗产・技承匠心:古建筑全生命周期BIM协同管理与价值延续实践》。四位选手现场操作,以“古建筑斗拱修复”为切入点,演示了如何运用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智能计量计价与3D打印等前沿技术,完成古建筑斗拱从数字化建档、损伤分析到修复方案设计与模拟施工的全过程。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但也最容易因年代久远而损坏。”团队指导老师介绍。选手邓厚文介绍,团队直面古建筑修缮中测绘难、修复难、成本控制难与工艺传承难四大核心问题,以“最小干预、最大保护”为原则,构建起高精度模型与施工模拟体系,实现了“精准化、可视化、一体化”的古建修复新路径。
选手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人负责高精度点云数据采集,有人进行BIM模型构建,还有人专注造价计算与施工动画演示。整个过程不仅技术流畅,更体现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
金牌背后:毫米级的执着与深夜的争论
“从前,‘工匠精神’对我而言只是试卷上的名词。”王艺萱在分享获奖感言时坦言,“直到我们为了毫米级的模型精度反复校准,为优化一个结构细节查阅数十篇文献,为呈现更贴合文化语境的设计方案争论到深夜,我才真正读懂它的重量。”
这场世界级竞赛不仅考验技能,更考验团队在压力下的应变能力。比赛中,团队曾遭遇软件突然崩溃的突发状况。“我们没有慌乱,而是迅速分工,有人负责数据恢复,有人继续推进其他环节。”队长邓厚文回忆,“那种‘遇困不慌、破局有方’的能力,比掌握任何单项技术都更让我们受益。”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杨平教授从六月份开始跟进该项目,对团队表现给予高度评价:“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学校的高度重视与团队的创新设计,他们直面古建修缮保护的核心难题,体现了技术先进性与教学改革的扎实成果。”
作为赛事裁判之一,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刘娟教授从专业角度点评:“该项目深度融合多项前沿技术,构建了高精度模型与施工模拟体系;在创新研究实践中,实现了精准化、可视化与一体化;团队成员角色清晰,配合顺畅,展现出优秀的职业素养。”
从赛场到课堂:金牌经验将转化为教学标准
该校校长黄立在总结讲话中,用“感谢”“精彩”“鼓舞”三个关键词,向支持团队成长的各方表达谢意。他特别勉励在场同学——特别是即将参加市赛的选手:“我们不仅要争当赛场上的金牌选手,更要成为专业领域的能手、人生路上的胜者,胸怀‘湖南工匠、中国工匠’的理想,砥砺前行。”
据悉,本期“高新工匠讲坛”同时也是湖南湘江新区关工委“护航成长”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校园行,“探职业・启未来・新融合”新区职业启蒙教育暨区校协同新质生产力推进展示活动。学校表示,大赛标准将转化为教学标准,金牌经验将沉淀为育人智慧,推动学校在培育“湘江少年工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随着四位少年工匠的故事传遍校园,这场关于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课程刚刚开始。而他们的经历正印证着:最好的教育,发生在真实世界的毫米级较量中,绽放在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里。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周秋燕
编辑:吴戍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55/97/154085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