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西岸盛产“小巨人”,秘笈在这→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娟 编辑:胡红叶 2024-03-01 10:06:3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长沙报道

自主研制的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电车“出海”马来西亚,这是我国首批交付东南亚地区的智轨电车,也是中车智行的“首创”。

攻破“卡脖子”难题,矿石成分分析技术终结了“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的局面,并在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这是长天智能的“突破”。

这些故事,都是湘江新区企业在关键细分领域创新攻坚的生动缩影。

而今,他们共享“荣光”——在2月28日召开的新区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大会上,都得到2023年度新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表彰。

2月28日,湖南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大会召开。

这一年,来自新区的科霸电池、景嘉微等36家企业脱颖而出,成功入围这份“国家级”榜单,占全省上榜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新增数量居国家级新区第二;127家的总量,占据全省榜首。

一枝独秀不是春。湘江西岸,“小巨人”聚木成林,已成郁郁葱葱之势。

如果说大企业数量彰显一个城市的既有实力,那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则是衡量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尽管“个头小”,但究其本质,是产业向创新领域发展,是实现中国智造的重要源泉。

共担风雨,共享虹霓,一路陪伴。新区“小巨人”们剑指“隐形冠军”乃至行业“独角兽”的精彩,在这个崭新春天里开篇。

发展成色几何?

5名清华大学博(硕)士将立志建设中华的担当,镶嵌在“清源华建”的企业名中,立志深耕城市排水系统物联网细分领域。

在新区开创研发制造“第二总部”的第3年,以其优秀的技术优势,摘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

从与国外品牌难以同台竞争,到同台亮相,再到所研发的产品性能国际领先,清源华建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自身持续的研发创新投入,而这也正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关键。

“我们的研发人员占比超50%,已取得162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33项。”董事长刘树模深谙此道。

技术投入也换回了可喜的成果。以污泥治理领域举例,通过对传热和能源回收技术方面的持续研发,清源华建最新打造的过热蒸汽干化装备即将面世。其产品将污泥处理介质由空气转化为过热蒸汽,能源回收比超过80%,处理成本仅为市场平均水平一半。

就像珠海之于格力、深圳之于华为,一家企业的发展,肯定要有一方可以深深扎根的沃土。在刘树模看来,湘江新区就是这片沃土。

位于新区的清源华建研发及装备制造总部基地。

刘树模回忆,当时“第二总部”3号楼拿的地块属于M1类工业用地,包括研发用地在内的生产配套用地都有严格的控制,不能超过7%。

“长沙总部基地就应该以创新研发为主。新区也非常赞同我的想法。”经过各有关部门反复调研商讨,最终参考深圳、苏州等地类似案例,将研发用地面积调增至总面积的近一半。

在刘树模看来,新区能够突破限制,主动去帮助企业满足科研发展的需求,这就是政府敢担当、敢作为的鲜明案例。

充足的研发用地,也让清源华建在研发领域的长期布局,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勇气,为新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再助力。

纵观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榜单发现,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人工智能及传感器、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科技服务、新一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领域,与新区重点产业结构十分吻合。

新区的产业积淀深厚——重点产业链的元器件、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极具产业优势,这是新区制造的长板,同时,新区的人才、资本实力也较为雄厚,是“小巨人”成长的好去处。

对新区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在某个细分领域长期耕耘,并最终拥有话语权,是一条理想的跃升之路。

诚然,有产业基础,有政府重视,有要素保障,是企业家们口中频频点赞和津津乐道的话题,是新区“小巨人”数量稳居全国全省前列打出的“组合拳”,也是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蓬勃发展的底气所在。

进击,走向“冠军”

天狼星、猎户座、狮子座、北极星……这些闪闪发光的名称不仅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也是大科激光打造的全系列光纤激光器“天团”。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业对激光技术需求增加,在面对“激光光源如何适应锂电行业的极限制造”概念这一话题,大科激光董事长郭少锋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打造极致的光纤激光器。

天狼星系列光纤激光器正是在对极致的追求中应运而生——3000瓦的能量在14微米的芯径中输出,亮度几乎已达到了物理极限,性能跻身国际一流水平。也正是这样的亮度和精细度,才能够在多种激光焊接自动化领域中实现精密加工,为新能源焊接领域客户进一步降本增效。

大科激光打造的光纤激光器“天团”。

同时,以新一代天狼星“领队”,郭少锋又打造了猎户座、狮子座、北极星等光纤激光器,不断夯实“亮度”之路。截至2023年,大科激光全年订单及在制项目超过7000万元。

向内使劲,持续攻关“卡脖子”技术,是郭少锋自2017年创立公司以来笃行的理念。无论是开垦激光焊接领域,还是破除高亮度、高反射的技术桎梏,抑或是打破进口激光设备垄断,大科激光始终以一名“破局者”的姿态前行。

“天狼星是我们抬头仰望,肉眼可见除太阳外最亮的恒星。”郭少锋以此命名激光器,就是要打造同功率段世界上亮度最高的光纤激光器。“我们将长期专注激光领域,磨好激光这把利刃,勇闯高端应用制造,着力打造中国领先、世界先进的光纤激光器。”

“小巨人”都有迈向行业“冠军”的梦想,而“破局”不可或缺的,是“十年磨一剑”的专注。

这种专注,从新区“柳枝行动”孵化成长起来的视比特机器人从未忘记。

自2018年成立以来,视比特机器人一直专注AI+3D视觉产品、工业智能软件及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潜心攻关工业智能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

自研的重工业钢板切割智能下料分拣产线在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多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规模落地应用,并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保持领先;在汽车量测领域,自主研发的MVM大尺寸高精度在线测量专机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实现了大尺寸工件的超高精度在线全检,多项性能指标超越国际顶尖产品,成功运用于全球多家汽车主机厂及零部件龙头企业。

从10余人到300余人,从小微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年时间,视比特机器人业绩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60%,并完成了由图灵创投、同威资本、和玉资本、中金资本、经纬创投领投的多轮投资。

这家从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始终扎根长沙,正朝着成为全球工业智能赛道持续开拓者与领航者的“星辰大海”持续发力。

视比特机器人朝着成为工业智能赛道持续开拓者与领航者的目标前行。

梳理公开数据发现,从专精特新概念首度提出到2023年8月,全国已经培育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0万家,分布在制造业中各个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细分领域,在产业链强链稳链固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支蚂蚁“军团”,能够轻松搬走超过它们自身体重5000倍的物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需要这样的“蚂蚁雄兵”,以“小块头”撑起大产业。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数年如一日深耕主业、坚持创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成功的共同路径。而这条路,与新区“产业为王,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而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产业最终必然会形成“头部企业+骨干企业+一大批协作配套企业”的产业生态圈,并通过不断迭代,最终晋级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孕育、生长于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尽管目前市场规模可能不大,但面对千行百业适应新业态、新场景的发展需求,它们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不断提供迭代产品和服务创新,这样的企业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高产”,有备而来

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新区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也是对自身优势的坚守。

当“小巨人”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发展的新气象、新势力,就能形成以专精特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优势,锻造一个城市、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聚合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新动能。

新区智造——氢能源智轨电车“出海”。

厚爱三分,呵护企业成长,不仅仅体现在会场上、讲话中、文件里,更是体现在新区各级干部的行动中,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

“我们是一家从事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3月拟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南云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贴心举行培训会鼓励企业申报,指导性很强,一解大家申报相关事宜的“燃眉之急”。

这是新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一个剪影。

产业的竞逐,不可有一天怠慢。站在全国格局,可以看到,标兵前进,追兵迫近。找不足,补差距,也是未来进步的动力。

要实现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数量、规模、能级上的进一步攀升,新区有备而来——探索形成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路径,让每个“小巨人”得到“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分阶建立培育库。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做到种子期广覆盖、苗木期精筛选、成长期优培育,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柳枝、雏鹰、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给予企业2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通过政策支持、选苗育苗,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积累了储备力量。

助力企业进阶升级。专家指导、精准把脉,引导企业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重点“小巨人”层层递进、不断攀升。

金融浇灌企业成长。链接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新区各产业链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资源等,持续加大与各类投融资机构、资本市场等对接合作。

与此同时,新区还不断深化助企服务,并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做强做优、深耕细作,锤炼“独门绝技”、手握“拳头产品”、勇当“配套专家”,成为产业链补链强链的主力军。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新区素来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实做厚产业家底的同时,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春天临近,刘树模给长沙基地负责人布置了一项“工作”——种树。

不种花,而种树,是因为刘树模很确信,清源华建会在新区扎根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儿生根发芽,跟树一起向阳而生,并力争三年内实现上市。

“小巨人”不小,制造业远大。

穿越重重迷雾,“小巨人”靠的就是专注、创新,以及“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我们才见证了金字塔般的奇迹。

撬动“小巨人”高质量发展,新区全速飞驰。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娟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湖南湘江新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847/83/135857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湘江新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