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谷突围:一家区属国企的市场化“变法”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李文晴 张洋子 赵菁 编辑:吴戍疆 2025-10-30 16:33:04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江融媒记者 李文晴 通讯员 张洋子 赵菁 长沙报道

当国企深化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湖南智谷集团以一场“自我革命”,打破传统平台公司的转型困局。它不再依赖政府信用背书,而是凭借市场化能力斩获AA+信用评级;不再局限于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更要成为产城融合的“运营者”。通过从内到外的深度重构,智谷集团正成为国企改革大潮中一个鲜活而坚韧的样本。

近期,湖南智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权威认证,更标志着一家传统区属国企成功转向市场化城市运营实体。

图片1_副本.png

智谷集团前身为2003年设立的长沙含浦科教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20年4月,顺应省、市和湘江新区国企改革部署,公司更名为智谷集团,开启从政府融资平台向市场化运营实体的战略转型。如今,集团注册资本26.2亿元,总资产规模260亿元,业务覆盖产业开发、资产运营、产业投资、企业服务、城市建设五大板块,成为湘江新区、岳麓高新区发展的核心载体。集团下设5个职能中心、6家专业化子公司,实现了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型。

架构重塑:下好协同发展“先手棋”

转型之初,智谷集团曾面临“扁平化管理”困境:子公司权责利脱节,招商决策层层上报,错失市场机遇;多家子公司业务重叠、资源内耗。2025年,集团以“总部做精、公司做实、主业做强”为目标,打响架构重组“攻坚战”:将8个职能中心缩减为5个,构建党委、董事会、经理层“5+7+5”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战略方向与决策效率同步提升。

集团从“操作管控”转向“战略管控”,明确6家子公司核心定位:开发公司主攻地产开发,运营公司聚焦产业招商与运营,产投公司专司基金投资,企服公司提供全链条产业服务,城建公司负责土地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家子公司专注中南大学科技园产业协同服务,形成“六位一体”产业开发运营体系。

子公司获得自主决策权后,响应速度大幅提升。例如,运营公司在江山变压器研发基地入驻项目中,从选址到签约仅用两周,审批周期缩短20天。各子公司协同效应显著:城建完成土地平整,开发建设标准厂房,运营负责招商,企服提供人才与科创服务,产投通过基金赋能构建“招引—投资—培育—上市”全链条体系,园区项目落地效率提升40%。

机制破壁:激活市场运营“源动力”

针对“大锅饭”、薪酬与业绩脱钩、人才活力不足等问题,智谷集团2025年以“市场化”为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用人机制率先突破。全面推行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和不胜任退出机制,12名经理层成员签订“责任状”,明确考核目标与退出条款。关键岗位实行“市场化选聘”,近两年引进产业招商、投资等紧缺人才,均来自行业头部企业。

激励体系同步焕新。修订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营收、利润、项目落地率等市场化指标权重,严格执行“强考核、硬兑现”。2024年对3名中层干部实行“末等调整”,打破“铁饭碗”惯性。

机制改革激发显著活力。2024年,集团实现营收9.88亿元,净利润2.19亿元,其中经营性净利润4455万元,增长率4.9%。2025年初,AA+评级推动融资成本从3.79%降至3.4%以下,截至8月底节省财务费用超4000万元。

产城联动:构筑融合发展“强支撑”

智谷集团紧扣“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基础建设、产业培育与民生配套协同发展。

基础建设方面,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超26亿元,建成政府投资项目近90个,包括12条市政道路、靳江河西岸工程(获“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含浦片区雨污分流工程等。2025年推进智星路等5条新建道路,完成学士路提质改造,大幅改善交通条件。

图片2_副本.png

产业培育方面,聚焦“智能网联、检验检测、新型储能材料、生物医药”四大赛道,以“基金+招商”模式引育企业。产投公司构建“母子基金+专项基金”体系,总规模2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超200亿元,推动希迪智驾、伊鸿健康、锐异资环等重点企业入驻。基金投资企业中已有中微半导体、卡莱特等8家上市,持续赋能园区生态。

图片3_副本.png

民生配套方面,建设智达佳园、白鹤安置房等项目,总建筑面积69.77万平方米,解决6300余人住房问题;2024年建成师大附中博才学士中学北校区,容纳3000名学生;竣工观音山、翰林两座公园,提升片区绿化率15%;开建玉赤河全民健身中心,完善“15分钟生活圈”。

图片4_副本.png

资产赋能:探索价值转化“新路径”

面对工业用地紧缺与商业用地空置的矛盾,智谷集团创新资产盘活模式,推动“资产变资源、包袱变财富”。

2024年,集团对74亩商业地块实施1.5级开发,以租赁形式建设6.3万平方米定制厂房,引进湖南中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智轨生产线,实现3个月投产,达产后年产值超3亿元,年税收2000万元以上,提升土地年收益率,实现政企双赢。

图片5_副本.png

空置物业改造方面,对4万平方米空置厂房、办公楼“分层分类定制”:检验检测园A1栋吸引18家科技企业入驻;B1栋改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孵化19个创业项目,帮助7个项目获近300万元融资,形成链式孵化效应。

资产盘活助力债务结构优化。2024年化解隐性债务超1.6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隐性债务清零,推动智谷新城公司退平台,彻底摆脱政府融资依赖;通过债务置换等多重方式,2024年节约财务成本8000万元以上。

擘画未来:深水改革升级“新蓝图”

智谷集团将持续从三方面推动转型走深走实:

深化改革再突破。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激发动力;聚焦主业强化资源重组;借助监管变革,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控险”,下放子公司决策权,提升市场化经营能力。

产城融合再升级。全面盘活人工智能片区、望江路北片区资源,推进138亩岳麓高新·新质科创产业园开发,打造集生产、研发、孵化、测试于一体的产业空间;加快商业中心、三甲医院、高端住宅等配套,构建“15分钟产业社区生活圈”。

产业生态再优化。绘制“两图三库”(产业链全景图、招商路线图;目标企业库、科研机构库、配套需求库),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零碳园区”;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培育链主企业;成立产业研究院,深化与高校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体系。

智谷集团的转型之路,是中国国企改革从“管资产”走向“管资本”、从“融资平台”变身“运营实体”、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的生动缩影。它表明,唯有直面难题、重塑机制、聚焦市场,传统国企才能在改革深水区中突出重围、行稳致远。随着改革迈入深水区,智谷集团将在服务长沙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更多“向难而进、向难而成”的新篇章。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李文晴 张洋子 赵菁

编辑:吴戍疆

本文为湖南湘江新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17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湘江新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