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程机械集群,从角落到“C位”

来源:红网 作者:周昂 编辑:胡红叶 2025-11-12 16:11:22
时刻新闻
—分享—

中联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昂 长沙报道

2004年,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他无法忘记那一幕:在这个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机械展会上,几家中国企业“蜷缩”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整体气势还不及韩国一家企业。

欧洲客户步履匆匆,甚至不曾向这些来自东方大国的企业投去一瞥。

2025年4月,慕尼黑的春风仍带着寒意,但展馆内的气氛却因500余家中国工程机械展商集体亮相而炽热沸腾。

展馆外,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的R800-40“极光绿”塔机巍然矗立,这是本届德国宝马展上唯一一台来自中国的超大型塔机,其四条巨型支撑腿上,印着阿斯塔纳世博会主展馆、卢塞尔体育场等全球地标建筑的施工案例,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足迹。

凭借极高的安全性、施工效率和运输便捷性,这个“钢铁巨人”甫一亮相,便斩获大批订单。

与此同时,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邦智能”)总经理许红霞率领本地化精锐团队,携15款创新产品震撼登场,成为展会的焦点之一。

会展期间,星邦智能与东非知名工程机械代理商PL International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PL International深耕非洲市场十余年,此次合作成为星邦智能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支点,也将为双方打开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星邦智能工程车队。

夜幕降临,展馆的玻璃幕墙映照出中国工程机械的璀璨光影。那些高耸的塔机、灵动的臂架、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而这一幕,恰好与21年前那个被遗忘的角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曾经的“局外人”,如今已成为这场全球盛事的主角。

“10年前,我们对中国品牌没有信心,但现在我们的首选就是中国品牌。”马来西亚吊秤车同业公会主席雷志方说,“中国工程机械性价比高,还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值得信赖。”

长沙是世界三大工程机械产业聚集地之一,产业规模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

202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有5家来自长沙,其中来自湖南湘江新区的中联重科和星邦智能占据两大席位。

时光回溯到1992年,37岁的长沙建机院副院长詹纯新面临艰难抉择。面对院所技术闲置、科研人员月薪仅200元的困境,他毅然借款50万元,带领7名技术人员在破旧仓库里创立了中联重科。

在那个全国基建工程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混凝土泵车这一关键设备。一群习惯绘制图纸的高级工程师,在简陋的车间里开始了将图纸变为现实的创业历程。夜以继日的奋战,三个月里每天仅休息四五个小时的坚持,终于在1993年迎来了第一台自主研制泵车的成功下线,开创了我国混凝土输送机械国产化的新纪元。

自此,中联重科开启“狂飙”模式:200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实现国际化跨越;2023年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五强。从50万元借款到千亿市值,詹纯新用30余年时间诠释了“科技产业化”的魔力,“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的座右铭,成为这家行业龙头的精神基因。

同样在长沙,2008年,刘国良和许红霞夫妇在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挂起了星邦智能的招牌。当时几乎无人看好这对工科夫妻的创业梦想——从零起步,用半自动化设备挑战国际巨头的百年积淀。公司成立的前8个月颗粒无收,年终只能用几斤黄牛肉犒劳员工的艰苦付出,这成为他们最难忘的创业记忆。

但这对倔强的夫妻选择了“好高骛远”的发展路径:研发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标准,市场首战就瞄准欧美高端市场。在国外展会上,当外国客商对“Made in China”的曲臂式高空平台表示怀疑时,许红霞当场架设设备进行演示,“用数据说话”的底气最终赢得了国际订单。

经过17年的不懈奋斗,星邦智能创造了全球最高的46米曲臂平台,拥有近400项专利技术,不仅成为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的行业领军者,更成为全球高空作业装备的标杆企业,在世界工程机械版图上刻下了醒目的中国印记。

星邦智能被正式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星邦智能于2008年成立,已成为高空作业平台领域的领军企业。

回顾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一部从企业单打独斗到构建完整产业生态的进化史。中联重科初创时,连最基本的零部件都要四处求购;星邦智能在发展初期,为找一个合格的供应商跑遍全国。

如今,工程机械产业随着供应生态的完善、技术人员的流入、营商环境的改善,薪火越聚越多,越燃越旺。以湘江新区为例,三一重起、盈峰环境等重点企业,希迪智驾、潇邦机械、万鑫精工等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中联重科新材料、湖南希法工程机械等中联重科下属配套企业,均在此有重大生产线布局。

目前,湘江新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链聚集企业近300家,产业链总体规模超1000亿元。其中,上市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00余家。

也正是这种产业集聚效应释放的强大动能,成就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世界最大上回转塔式起重机、世界最大旋挖钻机、世界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掘进机、世界最高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一项项填补国内空白、领先世界的重大装备在这里相继诞生。

这里的故事证明:当单打独斗的企业进化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时,中国制造就能爆发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周昂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湖南湘江新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jxq.rednet.cn/content/646955/56/154259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湘江新区首页